全国第一批非遗双创人才——李振贤
发布时间:2025-07-16 14:44:17 人气:3503 来源:新闻资讯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千年的血脉根魂。它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基因库。当历史叩响新时代的大门,我们既需以虔敬之心守护技艺原真性,更要以创新之志激活其当代生命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成为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
而今,一群躬身实践的传承者正将命题化为行动:他们以双手为舟楫,载着古老技艺穿越时代洪流;以创新为星火,点燃非遗基因的当代觉醒。在他们身上,我们看见传统与未来的握手,更见证着文明根脉如何在当下绽放新枝。
在豫东平原的涡河之滨,有一位农民出身的现代农业科学家,数十年来,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民的富裕,为了乡村的振兴,他潜心研究绿色环保中草药治虫与生物有机高效肥料·历尽艰辛,痴心不改。他是集农业科技类七项专利发明人,"农友福”"农福康""福五洲""撒有福"等多项商标注册权人,太康县中草药微肥实验厂、中西三高微肥厂和农友福肥业有限公司创始人。
2010国家科技部科技星火计划带头人,国际科学研究院特聘终身客座教授,2011中国骄傲·中国低碳经济十大领军人物,中国企业家创新智库高级研究员,曾受邀:郑州大学研究生院特聘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科技型企业家,曾受邀:全国3·15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等众多光环于一身。他就是农友福小麦活杆成熟肥研制功臣:李振贤
李振贤,男,1954年1月出生,太康县高贤乡小郭庄行村人,1995年国家组织部存档:工程师。
数十年来,他所研究的多项专利技术使数千万农民从中受益,开创的社会效益达到数亿元。他像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中原大地的上空。他像一头拓荒之牛,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以坚毅不拔的毅力,为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李振贤1972年高中毕业,毕业后在家乡参加生产劳动。当时正值青春年华的他,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高强度低收入的生活,1989年初,李振贤是太康县农民科技协会的创办人之一,并担任科技资料总编辑。业余时间开始研究小麦、棉花、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给河南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李振贤一家像其他农户一样分到了几亩地,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在80年代,太康县的农作物90%以上是棉花,如此大面积的种植却深受害虫的困扰。因害虫的危害致棉花产量减产30%-40%,甚至80%。李振贤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用自己的科技知识向害虫宣战!
1986年,李振贤利用家中仅有的积蓄购进中草药与原材料和·微肥,在家埋头苦心钻研。为此,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然而,正是他这样孜孜不倦的“不务正业”,才有了后来方便农业实践应用的综合防治病虫害创新技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研制出了“3111”系列中草药治虫防病综合物·一举打破了化学农药杀虫剂的统治地位。当时,虽然生产设备简陋,但生产过程层层严格把关,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由于当时受资金等条件限制·生产出的中草药制剂供不应求。李振贤想扩大生产,于是就将家中仅有的一头黄牛变卖,又东拼西凑,终于在县城建成了太康县农药实验厂。后来在省农业厅、北京三高专利事务所的大力支持下,最终将七项发明专利奉献到国家专利局,并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了系列企业自主开发的商标。
李振贤自称自己"滴水粒沙"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出个人样来,不仅凭自己聪明好学,离不开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面对农业欠收,农民受穷,虫害天灾,他刻苦专研,多次试验,终于用复配发明中药剂治虫。为申请国家专利,卖掉家中老黄牛,带着妻子为给他做的20个干饼,肩扛着塑料袋子,挎着破布包北上京城,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是一位科学家发现了他,听了他的诉说被感动的说不出话来,在这位科学家的帮助下,他获得了九二年获得三项国家专利,九五年荣获"团中央九五首中国青年发明博览会发明奖"从此走上了生物治虫的路。他在县城租借几间房院,成立“中西三高中药微肥治虫试验厂",治虫补肥效果好,又对人无害名声在外,积累了一些资金,一九九三年在原太康县电视台对面·租场地筹建:太康县中草药微肥实验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