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兆伦:非遗是具有当代价值的民间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习俗
发布时间:2025-04-27 09:47:39 人气:3024 来源:专题报道
项兆伦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其关于非遗的认识与实践贯穿了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双重维度。以下从核心理念、实践路径及典型案例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
一、核心理念:非遗保护的理论深化
1. 非遗的本质与定义
“传统”与“整体”,是理解非遗的关键。
作为文化传统,它既有“非物质“因素,也有“物质“因素既有“无形“因素,也有”有形”因素;既有“看不见、碰不到“的因素,也有“看得见、可触摸的形态。所以“非遗“的本质,不在于“非物质”或“物质”,而在于“传统”在于“文化传统的整体”非遗就是某些文化传统,并且是这些文化传统的整体。
项兆伦强调,非遗是“老百姓的优秀文化传统”,涵盖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等五大类别。他提出“传统与整体”是理解非遗的关键,非遗不仅是静态的技艺或产品,更是动态的文化传统整体。例如,龙泉青瓷的非遗属性不仅在于制作技艺,更在于其背后的工艺实践、审美消费及文化认同。他反对将非遗简单等同于“活态文物”,认为非遗是“传统在今天生活的现实体现”,需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教科文组织审议文件的相关表述:
“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呈现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系,盖了一系列为适应当地环境条件而发展起来的技艺、技术和知识。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所承载的技艺与社区认同,和历史紧密相连,世代相传。其生产的纺织品上所装饰的图案承载着传说、信俗和文化传统,象征着社区的文化认同。
2. 动态发展观与人本观
项兆伦主张非遗具有“活态流变”特性,需在现代化进程中适应环境变化,而非固守原状。他提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核心理念,强调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表达权利,认为传承人群既是实践者,也是创造者,其权利保障是非遗保护的基础。例如,剪纸艺术的创新题材与样式,正是传承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体现。
3. 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他提出非遗保护需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激活传统。例如,传统工艺振兴需围绕“用”字引领,融合现代设计提升实用性与审美价值,使产品既“美”且“好用”。
二、实践路径:非遗保护的多元探索
1. 振兴传统工艺与产业融合
主张通过“设计致用”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例如,上海老字号创新设计校企合作基地通过校企联动,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赋予老字号品牌新活力。他提出振兴传统工艺需关注“品质与声誉至上”的本质,而非仅聚焦单一技艺。
2. 非遗与乡村振兴结合
在云南曲靖、山东轻工非遗学院等实践中,项兆伦强调非遗传承人是乡村振
的重要力量。通过培训提升传承人创新能力,推动传统工艺与产业结合,形成“授徒传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模式,为乡村注入文化动力。
3. 非遗教育与研培计划
他支持将非遗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如高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传承人参与教学等。中央美术学院驻浙江东阳、云南剑川的传统工艺工作站,通过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提升传承人群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4. 国际视野与知识产权保护
提出非遗保护需与知识产权制度结合,尊重传统知识的创造性表达,通过国际交流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非遗保护原则强调“动态性与活态性”,反对本真性束缚。
三、典型案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 “宣威火腿制作技艺”的命名争议
非遗命名需反映文化传统整体性。宣威火腿的非遗本质是“制作、分享、食用火腿的习俗”,而非仅制作技艺,因此项目命名应修正为“宣威火腿制作与分享文化”。
2.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的成功申报
该项目首次在“制作技艺”后加入“相关习俗”,标志着对非遗整体性的深化认知,体现了动态保护理念。
3. 海南黎锦与龙泉青瓷的保护实践
黎锦的非遗属性涵盖技艺、产品使用及情感表达,而龙泉青瓷的保护需关注工艺实践与消费文化的整体性,而非单一瓷器产品。
四、总结:非遗保护的未来方向
实践表明,非遗保护需以“生活化”和“可持续”为目标,通过政策引导、教育赋能、设计创新及产业融合,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其核心在于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张力,让非遗从“博物馆化”转向“生活化”,真正成为社会创新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