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北京研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国粹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画篆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非遗+普法”?“老传统”也能走出“新路子”

发布时间:2025-11-20 09:56:35 人气:2896 来源:新闻资讯

当铜版画、剪纸遇上硬核法律条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环翠楼街道东北村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普法”活动给出了生动答案。

近日,东北村社区活动室内彩纸铺展,剪刀轻响。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威海纸斗”代表性传承人正在耐心指导居民:“交叉的点再往前挪一点,小兔子的耳朵会更精神。”

指尖翻飞间,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兔子”栩栩如生。就在大家沉浸于传统技艺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宣讲悄然展开:“咱们常说的代书遗嘱,需要找两位见证人在场,一个听您说,一个帮您写,这样才具有法律效力……”

image.png

环翠区司法局的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宪法知识,将“继承”“维权”等抽象法条,融入邻里间常见的赡养、借贷等真实案例。居民们一边剪纸,一边学法,在轻松氛围中将实用法律知识牢记于心。

“以前在家哪懂这些法律知识?今天一边剪兔子一边学法律,还得到了自己的手工作品,这日子过得真充实。”有居民举着自己的剪纸作品,笑得合不拢嘴。

这样“非遗+法律”的热闹场景,在东北村社区早已不是新鲜事。几天前,这里刚举办过一场“非遗铜版画进社区 典亮家庭普法新风”活动,同样圈粉无数。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锔艺”传承人带来了他的“宝贝”:铜板、雕刻刀、锤子一字排开,锔钉、锔弓、金刚钻等老工具摆满桌面。他一边演示铜版画制作,一边讲解:“这锤子力道要轻,刻线才能均匀,就像我们遵守法律,得有分寸才靠谱。”

居民们轮流上手体验,指尖触到冰凉的铜板,感受到的却是传统技艺的温度。随后,威海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带来的法治讲座更加接地气,从“借钱要不要写借条”到“过马路如何防范风险”,用身边事解读《民法典》,让枯燥的法条瞬间“活”了起来。

“以前总听说《民法典》,可不知道跟咱有啥关系。今天这么一听,不但懂了,还记住了,以后遇到事情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居民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既能亲手体验非遗技艺,又能轻松获取法治“干货”,这样“好玩又有用”的“非遗+普法”活动,已成为环翠区多个社区的“新风尚”。

这股新风尚的背后,是威海的“特殊身份”。今年起,山东省司法厅启动“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新路径改革试点,威海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6个试点城市之一。

在此背景下,环翠区司法局主动牵线搭桥,联合多位省级非遗传承人深挖本地特色资源。除了社区技艺体验课,还推出了“非遗+普法”文艺演出、普法小剧场等多种形式,让居民在欣赏演出、体验非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

image.png

“过去,法治为非遗保护‘保驾护航’;如今,非遗为法治传播‘注入新活力’。”环翠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推动非遗文化“常驻”社区,打造专属的“非遗+普法”文化街区,让文化传承与法治宣传贴得更近、走得更远,为威海的试点工作交出一份亮眼的“环翠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