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北京研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国粹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画篆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崂山以非遗活化与产业融合绘就振兴图景

发布时间:2025-10-27 11:03:32 人气:2883 来源:新闻资讯

十月的崂山,山海相映间铺展着丰收的画卷。王哥庄馒头产业园里,刚出锅的大馒头蒸腾着麦香,五百余年的非遗技艺在指尖流转;北宅百草缘农场中,金黄的仙菊随风摇曳,诗画茶香里涌动着乡村振兴的活力。

2025年金秋,青岛市崂山区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内核,在10月份接连推出第十二届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与第三届北宅金秋休闲体验季两大节庆活动,以“非遗+”“农业+”的融合思维,书写了一份兼具文化厚度与产业活力的乡村振兴答卷。

非遗“活态传承”:从指尖技艺到百亿产业根基

“以前做馒头是为了糊口,现在做馒头是为了传手艺、创产业。”在王哥庄大馒头产业园的非遗展示区,大馒头制作人一边演示“老面发酵”技艺,一边向游客介绍。9月28日开幕并持续至10月11日的第十二届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将这份省级非遗技艺推向了新的展示舞台。

作为青岛市2025年农民丰收节的核心活动之一,本届大馒头文化节以“百年馒头香 茶渔王哥庄”为主题,打破了非遗传承“静态留存”的局限。开幕式上亮相的大型面塑作品《山海盛景·献礼祖国》成为焦点——多位传承人耗时一个月创作,以崂山环海公路为纽带,将“山海启幕”“四时风物”等四大篇章融入其中,既展现了当地地理文脉,更传递出丰收时节的家国情怀。这种艺术化创新并非个例:沉浸式情景剧《馒馒香飘山海间》还原了“大馒头起锅仪式”等民俗场景,未来将作为常驻剧目持续上演;花样馒头模特秀通过“月满中秋”等主题,让观众直观感受非遗美食的魅力。

image.png

技艺的传承更需体系化支撑。本届文化节首次联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举办全国花样馒头非遗技艺大赛,邀请各地传承人同台交流,为本地技艺注入新灵感。同时,街道联合职业院校开设公益技能培训,提供中式面点师资格认证服务,已培育出200余名专业化从业者。“授牌非遗工坊、认定传承人,就是要让技艺有载体、有传人。”王哥庄大馒头协会会长表示,目前协会正全力推进国家级非遗申报,让这份“山海风味”成为全国知名文化IP。

非遗活化的最终落点是产业振兴。开幕式上,王哥庄大馒头协会与14家单位达成原料供应、销售渠道等领域的战略合作。数据显示,当地已有170余家相关企业及业户,年产量达3000万斤,带动5000余人就业,2025年预计实现年产值1.6亿元,实现了从“舌尖美味”到“亿元产业”的蜕变。

农文旅融合:从单一物产到全域消费场景

如果说王哥庄的丰收节是“非遗赋能产业”的典范,那么10月19日启幕的北宅金秋休闲体验季,则展现了“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活力。在百草缘休闲农场的开幕式现场,西乌衣巷舞蹈队的《乡村新颜》拉开序幕,诗朗诵与国风乐器演奏交织,将秋日丰收的欢愉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北宅街道以“崂山仙菊”为核心元素,构建了“五感体验”的节庆体系。在“妙笔绘菊”互动区,村民与游客共同绘制巨型《崂山仙菊图》,笔尖流淌的不仅是秋景,更是对本土物产的情感认同;“北宅鲜滋味”展区内,菊花饺子、菌菇美食等特色小吃供不应求,游客在味蕾享受中读懂当地饮食文化。这种“物产+文化”的组合,让崂山仙菊从农作物升级为文化符号——前期线上征集的菊花主题诗歌在现场诵读,“诗词接龙”“古诗填空”等互动环节引得观众踊跃参与,延续了去年“仙菊诗会”的文化基因。

数字化手段为丰收节注入新动能。“北宅好时节”丰收集市采用“线下展销+线上直播”模式,村书记们携手知名主播走进直播间,一边讲述樱桃品种改良的故事,一边推介仙菊、花生等农产品。“以前卖农产品靠赶集,现在对着手机就能卖向全国。”北宅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同步开展的“乡村文旅九宫格竞猜”“运粮夺丰收”等互动游戏,更通过社交传播吸引年轻群体参与,让“城市后花园”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节庆活动正推动北宅从“单点体验”向“全域休闲”转型。近年来,当地将民宿、咖啡、露营、研学等业态串珠成线,此次体验季推出的农事体验、田园观光等项目,与周边的樱桃园、茶园形成联动,进一步夯实了“微度假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正如村民李大姐所说:“游客来了不仅买菊花,还住民宿、摘茶叶,咱的收入渠道越来越宽了。”

片区协同发展:从各自出彩到全域振兴合力

无论是王哥庄的“馒头+”生态,还是北宅的“仙菊+”场景,都折射出崂山区以节庆为纽带,推动乡村振兴片区协同发展的深层逻辑。崂山湾乡村振兴片区作为核心载体,正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一业兴、多业旺”的格局。

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推出的“栖山海——品馒香——寻海——探茶韵”主题旅游线,巧妙串联起馒头工坊、茶园、海滩、民宿等资源,将海鲜烩杠子头、馒头夹酱等特色美食融入行程。游客白天在工坊学做馒头、茶园采茶,傍晚赶海拾贝,夜晚入住山海民宿,形成“一日体验、多日停留”的消费闭环。同期举办的“西山情跑山赛”,将体育赛事与乡村风光相结合,吸引了千余名运动爱好者参与,实现了“农文旅体商”的深度融合。

image.png

这种融合效应已辐射整个片区。数据显示,崂山湾乡村振兴片区通过大馒头、茶叶、渔业等产业联动,拉动周边3个街道12个村经济营收。北宅街道则通过“樱桃改良签约”“农产展销”等活动,推动特色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绑定。

崂山区的实践印证了丰收节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庆祝丰收的仪式,更是激活乡村资源的平台。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产业生态的构建,从单一业态的升级到片区资源的整合,崂山以节庆为笔,以文化为墨,以产业为纸,在山海间绘就了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正如崂山区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丰收节成为农民的‘致富节’、文化的‘展示台’,让每个乡村都能在融合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路径。”

十月的崂山,馒头香混着菊韵飘向远方。这场跨越山海的丰收盛宴,仍在继续书写着文化赋能与产业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