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批非遗双创人才——刘旦华
发布时间:2025-08-04 13:58:55 人气:3274 来源:新闻资讯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千年的血脉根魂。它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基因库。当历史叩响新时代的大门,我们既需以虔敬之心守护技艺原真性,更要以创新之志激活其当代生命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成为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
而今,一群躬身实践的传承者正将命题化为行动:他们以双手为舟楫,载着古老技艺穿越时代洪流;以创新为星火,点燃非遗基因的当代觉醒。在他们身上,我们看见传统与未来的握手,更见证着文明根脉如何在当下绽放新枝。
双龙共舞:古稀党员刘旦华的双龙文化使命
在深圳平湖街道,总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身影。他时而埋首案头,用独特笔法勾勒文字筋骨;时而又深入村落,为本土的古老民俗奔走呼号——他就是刘旦华,一位以双肩担负起双龙文化传承的共产党员。
抢救乡愁:与时间赛跑的纸龙重生记
“四十二载相思愁,离魂夜夜入梦幽。今日寻根肩大任,他朝承脉传千秋。”这是2008年,当平湖村党支部将“发掘平湖纸龙舞”的重任交到刘旦华手中时,刘旦华所作的一首诗,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道尽了一位平湖人与龙对离别消失四十余载的舞龙盛景的魂牵梦萦和相思之情,更有重任在肩的担当和对抢救本土非遗文化的执着与自信。这时那条长达十八米的金色纸龙,连同它承载的千年乡愁,已在岁月尘埃中濒临湮灭。在遍寻老艺人无果的绝望时刻,80多岁的惠宗叔带来一线生机:93岁的刘寿发(发叔)刚从香港归来,他是唯一健在的扎龙传人!未等散会,刘旦华与时任村干部的刘红专、村民惠宗叔、刘荣康便疾奔发叔故居。当得知眼前人是老校长刘仲德之子时,发叔慨然应允:“你父亲当年把文化知识传给我,我现在也要把我的织龙技艺传给你们!”这句跨越两代人的承诺,点燃了纸龙重生的希望之火。
此后五个月,平湖新村会所成了与时间赛跑的战场。刘旦华每日驱车往返四公里,将双腿瘫痪的发叔接来传艺。在老人颤抖却精准的指导下,扎龙组的徒弟们屏息凝神,从选竹、削篾到扎制龙头骨架,每一步都由摄像机全程记录——这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与生命倒计时的争夺。当金光灿灿的十八米巨龙终于在龙山脚下昂首时,距离他们找到发叔,仅仅过去了半年。而彼时94岁的发叔,意识已开始模糊,一年后溘然长逝。
巨龙虽成,灵魂未归。失传的舞步与音乐是更隐秘的乡愁密码。刘旦华带领团队再次叩开老人们的记忆之门:一次次围炉夜话,一段段哼唱比划,将零星的“工尺谱”旋律与舞姿碎片艰难拼接。他们还远赴石龙、广州、佛山、甚至多次奔走香港搜寻特殊材料与古乐器,更邀请深圳艺术团的音乐家与河南省唢呐名艺人,为古老的舞龙注入鲜活韵律。
2009年春节,当喧天的锣鼓与嘹亮的唢呐再次响彻平湖龙山之畔,一条金色巨龙在万众泪目中翻腾起舞——时隔整整四十二年,“刘氏平湖纸龙舞”终回故里。这不仅是技艺的复苏,更是跨越千年的文化血脉重续。这时,刘旦华埋首史籍,从《史记》《汉书》到《新安县志》和千年《刘氏族谱》,考证出平湖刘氏先祖“御龙氏”刘累公的传奇,以及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中金龙化身的壮烈史诗,为每一节龙身赋予了沉甸甸的历史魂魄。“时不我待!”发叔的离世更是如警钟长鸣。正如刘旦华在抢救笔记中疾呼:“非遗断不是‘发掘’那么简单,而是‘抢救’!是与时间的殊死搏斗!同时,还需要创新和守护。”在他的推动下,“刘氏平湖纸龙舞”建立起老中青少四代传承梯队,制定长远保护规划。那曾濒临消逝的龙舞,如今已成为深圳文化地标,更入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场纸龙抢救,远非简单的民俗复原。它是一次对集体记忆的深情打捞,一次在时间废墟上的文化重建。刘旦华以学者的执着与赤子的热忱,为平湖这一方水土唤醒了沉睡的龙魂,让断裂的乡愁在新时代的鼓点中,重新血脉贲张、生生不息.....
墨海求索:熔古烁今铸“雕龙”
刘旦华的书法血脉深植于百年书香。曾祖父刘游之是清岁贡生、祖父刘彭龄为清末宣统己酉科拔贡生,是书法大家赵铁山同年,同列国子监。之后,执掌宝安纪劬劳学校以文名震省港;并与素有“无冠博士”“晚清才女”之称的祖母庄凤笙首倡成立省、港文化团体《桐山诗社》、夫妻合著《雕龙诗集》,蜚声文坛。因此,其家族在当时的粤港地区享有“父子岁拔”的美誉;父亲刘仲德更以"满腹经纶"的师者风范,在《平湖师表》中留下清名......。三代文脉的浸润,使他自幼在金石碑帖的墨香中成长,为日后独辟蹊径的艺术探索埋下伏笔。
刘旦华的艺术之路始于对金石文字的系统深研。篆书筑基阶段,他沉潜于《颂鼎铭文》的庄重雍容与《石鼓文》的浑厚苍茫,锤炼线条的骨力;草书淬魂时期,追摹二张的奔放与二王的飘逸,在飞动笔势中体悟生命律动;甲骨溯源更赋予其作品金石蚀刻般的峻峭质感。这种跨书体融通催生出"篆意草情"的独特美学——以篆书筋骨为体,草书意气为魂,笔下常现楚简的率真、金文的凝重与草书的酣畅,形成刚柔相济的笔墨语言。
十年磨一剑。2021年,刘旦华独创的“黑篆体”字体日臻成熟,自成一体。为更好地传承“雕龙书室”“雕龙诗集”与“平湖纸龙舞”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旦华溯百年“雕龙世家”之源,以“刘氏雕龙黑篆体”冠名申请进入中华兰亭字体库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字体库采集工程项目”, 2022年上半年,经中华兰亭字库开发组委会严格审查,刘旦华获“最佳设计师奖”。同时,“刘氏雕龙黑篆体”字体获国家承认,正式入库上线。刘旦华没没有辜负书法界老前辈沈鹏、权希军老师的期望,为推动中国书法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刘旦华先生不但是国家高级书法家,也是深圳平湖地区本土文化的抢救者、发掘者和守护者,尤其在退休后,笔耕不辍,大力支持和协助街道和社区做好了本土文化的发掘工作,多年来,其不但积极参与《百年平湖书系》、《话说平湖》、《末代拔贡》、《刘铸伯传》和《平湖村志》等编辑工作,还在编著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原生态”素材;在“居家抗疫”的三年时间里,他更是日以继夜地搜集本土和家族的资料,自著有:深圳平湖本土文化之《平湖旧事》,编写《平湖刘氏族谱》和《雕龙世家祖孙三代翰墨作品集》之“书画作品选”,“诗词曲联选”和“文稿信函选”三集共五本书籍,2024年甲辰龙年,是平湖纸龙舞“重回故乡” 十五周年,在平湖股份合作公司和社区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刘旦华不辞劳苦、自费创办“平湖龙文化陈列馆”——“龙宫”,吸引了深圳市各区和本地中小学、高校等参观、学习和交流,尤其是平湖外国语学校参观后,还用英语进行汇报、演出和交流,有力地弘扬了平湖本土龙文化,留住了深圳平湖地区文化历史的根。
扎根沃土:双峰并峙的文化担当
刘旦华先生的双龙文化实践,恰似一曲深沉而昂扬的二重奏。于非遗传承,他展现出“抢救者”的紧迫与“守护者”的坚韧。纸龙舞的重生,非简单的技艺复原,而是对一方水土文化基因的深情挽留与活化唤醒,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历史责任感。于书法创新,其“雕龙”则彰显了“熔古者”的智慧与“开新者”的锐气。在深谙传统法度的基础上,他敢于破格,赋予古老篆书以强烈的当代视觉张力和个性表达,为书法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别具一格的异彩。
刘旦华以古稀之躯,在非遗抢救与艺术创新的双重维度上,都展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学者深沉的文化情怀与不竭的创造活力。他的实践深刻启示我们:文化的生命力,既在于对根脉的敬畏与守护,也在于立足时代的大胆创造与转化。这位扎根基层、心怀家国的文化使者,其守护的纸龙与独创的雕龙,如同龙添双翼,必定能更进一步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共同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飞向更广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