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批非遗双创人才——杨现明
发布时间:2025-07-30 14:46:36 人气:3286 来源:新闻资讯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千年的血脉根魂。它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基因库。当历史叩响新时代的大门,我们既需以虔敬之心守护技艺原真性,更要以创新之志激活其当代生命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成为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
而今,一群躬身实践的传承者正将命题化为行动:他们以双手为舟楫,载着古老技艺穿越时代洪流;以创新为星火,点燃非遗基因的当代觉醒。在他们身上,我们看见传统与未来的握手,更见证着文明根脉如何在当下绽放新枝。
以一杯日照绿茶,托起北方茶产业的星辰大海
一、茶海初航:浸润茶香的童年与坚守
杨现明(1966年10月生),山东日照岚山区巨峰镇东杨家庄村人。他的茶缘始于童年:20世纪60年代末,家乡成为山东省“南茶北引”的试验田,茶园环绕的成长环境让他“从小闻着茶香长大”。幼年的他常蹲坐炒茶锅旁,凝视老师傅在200℃高温下以双手演绎茶叶蜕变,从此埋下制茶梦想的种子。
1982年底,17岁的杨现明初中毕业,加入村茶叶技术专业队,成为一名制茶学徒。为掌握技艺,他每日黎明前到车间准备工具,观察师傅火候控制与手法精髓,即便双手被烫出水泡仍坚持练习。这份执着,为他日后革新日照绿茶工艺奠定了根基。
二、技艺淬炼:南北求索,破局北方绿茶困境
1.遍访名师,融汇南北技艺
1985年:赴山东省临沂茶叶试验站系统学习茶树栽培与加工;
1989年:进入杭州中国茶叶研究所研修,吸收南方制茶精髓;
1992年:参加山东省高级茶叶技术培训班,贯通种植、加工、审评全链条技术。
2.两大创新,破解日照绿茶先天难题
日照绿茶因叶片肥厚,长期面临“外形粗松、香气不足”的瓶颈。杨现明经千次试验,开创性提出:
“抖闷结合”杀青法:通过“先闷后抖”精准控温,解决叶边焦糊、叶梗杀青不透的难题,锁住鲜爽口感;
“看茶做茶”作业法:依鲜叶老嫩、季节调整手法——嫩叶轻揉保形,老叶重压提香,结合“收推旋搓”等12种手法塑形,使成品茶条索细紧显毫,成品率达99%。
3.科技赋能传统工艺
引入鲜叶萎凋槽与自然摊晾结合技术,均匀挥发青草气,激发醇厚栗香;推广机械定型设备,在保留手工韵味的同时提升效率。
三、荣誉征程:国际金奖背后的匠心
杨现明所制茶品以“润绿显毫、嫩香清雅、鲜爽醇厚”征服业界,斩获20余项国际国内顶级奖项:
2013–2020年:蝉联“中茶杯”特等奖(2013)、“中绿杯”特金奖(2020)、世界红茶大金奖(2019)等;
2019年:全国手工绿茶大赛一等奖,奠定“手工茶巅峰”地位;
个人荣誉:2020年荣膺日照首个“中国制茶大师”,2022年获“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2024年加冕“山东手造工匠”。
“奖杯是时光为初心加盖的邮戳。”——杨现明视荣誉为征程注脚,而非终点。
四、品牌缔造:从作坊到“御贡”茶香的全球之旅
2013年,他创立日照御贡茶业有限公司,以“贡品级品质”为定位:
全链把控:在岚山区建立标准化基地,严控种植(有机肥)、采摘(仅取嫩芽)、加工(36道工序监制);
市场突围:“御贡”牌绿茶畅销全国,远销海外,2014年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成为日照茶产业“金名片”。
五、产业担当:标准制定者与千名茶匠之师
1.行业标准奠基人
作为日照市茶行业协会副会长,他主导制定《日照绿茶团体标准》《日照红茶团体标准》等,规范产业高质量发展。
2.技术扶贫带头人
人才孵化:2012–2021年培训茶农、技工1200余人次,培养高级炒茶工80名、技师30名,弟子袁奇军等斩获20余项赛事荣誉;
助农增收:推广茶树越冬防护技术,带动万亩茶园亩收益增35%,助力1800户茶农致富。
3.无性系良种倡导者
2024年联合提案推广无性系茶苗,推动岚山区出台6000元/亩种植补贴政策,破解品种单一瓶颈。
六、匠心传承:茶香里的中国故事
“机器再快,不及手心温度传递的情感。”杨现明坚持手工炒茶,每日仅制3公斤干茶,却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他常言:“制茶是责任,更是承诺。”如今,这位掌带老茧的匠人仍活跃在车间一线,以一杯茶传递日照山水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