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北京研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国粹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画篆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全国第一批非遗双创人才——伍恒满

发布时间:2025-07-08 09:15:43 人气:3305 来源:新闻资讯

在中华文明的星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千年的血脉根魂。它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基因库。当历史叩响新时代的大门,我们既需以虔敬之心守护技艺原真性,更要以创新之志激活其当代生命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成为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  

而今,一群躬身实践的传承者正将命题化为行动:他们以双手为舟楫,载着古老技艺穿越时代洪流;以创新为星火,点燃非遗基因的当代觉醒。在他们身上,我们看见传统与未来的握手,更见证着文明根脉如何在当下绽放新枝

形象照.png

伍恒满,男,汉族,江西省都昌县人,1979年1月22日生,高中学历,中学时期经常向报刊、杂志投稿,参与并组建校文学社团、校报编辑部、广播站等,务工期间从事过文学创作,发表过诗歌、散文、短编、中长篇小说等作品,经历很丰富:做过企业老总的秘书、报刊杂志的采篇员及记者、编辑。历任北方作家、青年生活导报、华夏青少年成才研究所创作员,都市小说采编员,文章阅读网编辑,《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中国互联网作家联盟特约作家,中国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曾参加各种文学赛事,荣获过金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各类奖一百余项,荣获2016年全国文艺先进工作者(编号G20161132

中国五大国粹

中国,古时称华夏、神州、九州,中国,地大物博、物华天宝,中华“五大国粹”应运而生,即书法、中医、汉服、围棋、剪纸。

中国书法,书法,因他的出现而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因此而出名。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楷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书法与绘画有广泛的联系和互溶,古人多有书画结合旷世佳作传世,《洛神赋》与《洛神赋图》就很好的说明这一现象。国人的普遍认知中有,家中无字画、必是俗人家。书画双绝、字画不分家说得就是书画互溶、艺术的相通。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 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 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 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用药知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并创立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中医药学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秦汉至隋唐时期: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药物学理论。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唐代孙思邈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

宋金元至明清时期:宋代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明清时期,中医药得到了较快发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一时期,中医药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近代与现代:近代,中医药在西医和战火的夹缝中求生存,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医药在挽救战士生命和治疗百姓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医技艺与中草药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完美疗效,也为中医治标更治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医的发展史是一部与自然抗争、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是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源自黄帝制冕服;后经周朝建制、汉朝汉明帝时期修补定型,最终确定完整体系。此后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如《马王堆三号墓遣册》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中的“汉服”是指汉朝的服饰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而成书于唐朝的《蛮书》的记载:“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中的“汉服”指的则是汉人的服饰礼仪制度。

汉服还通过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的民族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围棋是一种智力游戏,起源于三四千年前的中国,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中日韩是现今围棋的三大支柱,但近年来日本围棋逐步衰弱,形成了中韩争霸的局面。目前,围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规则不统一,没有一个国际性的组织统一管理,所以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中国大陆围棋规则是数子法,日本围棋规则和韩国围棋规则是数目法,中国台湾应氏围棋规则(应氏规则)和智运围棋规则(2008世界智力运动会围棋规则)采用的是计点制度。一盘棋用三种规则计算出来的结果一般是相同的。

剪纸艺术起源于中国陕西,剪纸是汉族民间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

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使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作工艺品。真正的剪纸艺术是从纸张的出现开始的,汉代时期纸张的发明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唐代剪纸艺术已经相当成熟,宋代造纸业的成熟进一步推动了剪纸艺术的普及。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刻纸是剪纸的一种,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的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称为刻纸。剪纸艺术的制作过程分起稿、剪刻、揭离、粘贴和成品的调整修改。其中剪是重要的一环。剪纸作品要求绘画、构图图案化,形象要概括、变形、简练清晰,讲究虚实对比,线条规整流畅,彩色对比强烈、明快。由于各地区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因而剪纸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大致可分为简刻与繁刻二类。我国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著称,属于前者;南方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闻名,则属于后者。随着剪纸艺术的广泛交流,各地区的剪纸的风格也在不断变化。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正是改革以催化剂的形式向四周扩散,发觉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应大力提倡;走低碳环保、科教兴国之路势在必行,比学赶超、脱贫致富永远在路上。

聪明、灵活的中国人,应借和平发展的主题,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下水不怕深、上山不嫌高)的优良作风,争做务实的时代勇士,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鄱阳湖持续开发、长江雨污系统工程的完善,中国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