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走进微短剧,传统文化与现代叙事的碰撞
发布时间:2024-10-28 10:31:11 人气:2998 来源:新闻资讯
“戏曲微短剧”——几个字横跨内容、形态、传播方式,纵跨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它是戏曲与微短剧多重建构的新媒介样态。当戏曲走进微短剧,其在剧作结构和内容上都应当进行新的探索,让戏曲和微短剧二者融合促进,推动戏曲守正创新。
一、戏曲微短剧剧作结构要有“剧”和“影”的意识
微短剧是当下流量的“风口”,微短剧有剧集短、时长短的特点,核心逻辑是以密集高效的剧情输出、直白的情绪或情感,高效爽快地抵达受众。
而戏曲的慢节奏、长篇幅、婉转的叙事、写意的美学风格,看似与微短剧天生“八字不合”,但这“先天不足”却在很多年轻受众的新观演理念中慢慢消解,互联网传播明显的分众特点使戏曲得到了自己的空间和流量,也有大展拳脚的余地。
戏曲微短剧要想占据并扩展空间,就要让戏曲特征符合“剧”的逻辑并以“剧”的叙事方式呈现,微短剧是视听呈现,是分镜头、蒙太奇叙事体系,影视剧的悬念和微短剧的节奏都是它的底层逻辑,剧作结构也至关重要。
因此,在戏曲微短剧领域,无论是传统戏曲文本的改编还是新创作的微短剧,都要有“剧”和“影”的意识,而不是只利用新系统装载戏曲传统内容。
戏曲微短剧的创作既不是经典剧目的节选、折子戏的内容思路,也不是“舞台纪录片”或“舞台艺术片”的戏曲电影片段,而是重新建构、重新艺术表达适配新媒体的内容。
二、戏曲微短剧内容上具备一定民间基础
近一段时期,戏曲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局部”在国潮、文创、美术、舞蹈、影视剧中一度成为流量密码,加上年轻戏曲从业者对新媒体的天然敏感,使得以戏曲为内容的短视频、代表性自媒体账号和人物不断“出圈”。
部分地方文旅敏锐地感知这一趋势,与各地院团联手,深度挖掘地方戏曲资源和观众资源,将戏曲传统和新编内容拍摄成当下流行的微短剧,“唱念做打”不局限在舞台上,而是变成了分镜头叙事。
同时,我国戏曲本就有大戏与小戏之分,那些小戏记录了人民生活和情感日常,是值得重视的民间文化。内容上,戏曲小戏与微短剧有异曲同工之处,微短剧搭载戏曲,蕴含着一定的民间基础,符合人们的接受与审美习惯。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今年年初推出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项目,对微短剧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融合产生促进作用,孵化出来很多作品。
如河南的戏曲系列微短剧《豫见您,遇见你》、首部百集戏曲竖屏微短剧《新倒霉大叔的婚事》、 河北微短剧《正定龙胆亮银枪》以及2023戏曲百戏(昆山)微短剧展演等,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业内的重视,也是对戏曲艺术融入现代传播的探索。
在短视频平台也出现了很多地方剧团制作的传统戏曲的微短剧,有的类似戏曲的MV(音乐短片),有的是传统戏曲内容的外景微电影版,制作虽然良莠不齐,但还是为戏曲尤其是稀有戏曲剧种的内容“被看见”打开了传播渠道。
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也推出了全媒体创意微短剧《四时花开》。这是一部新创微短剧,更像是一部传统文化美学的宣传片,围绕城市、花卉、剧种,将人、物、诗、服、舞、戏等融合,以影视化的视听语言和虚构的穿越结构,把戏曲融入微短剧。
最后那段《贵妃醉酒》四平调慢板是传统戏曲唱段在微短剧中的深度“植入”,之前的情节也为这段唱腔做好了铺垫,也许它还将为传统戏曲引流,让有兴趣的观众重新搜索全本的戏曲。
三、戏曲不断守正创新与微短剧互相成就
我们在关注微短剧是否会带着戏曲“出圈”的时候,其实更应该关注:作为内容的戏曲,是否可以在保留戏曲本体精华的同时,重塑符合微短剧传播路径的叙事方式?
这需要激发当代戏曲编剧和戏曲导演重新编排出新的剧本,戏曲微短剧需要从业者同时对传统戏曲和现代传播方式都有深入的认知。
微短剧是当下流行的传播方式,戏曲可以理直气壮地以它为“打开方式”,正如它曾经以电影、电视剧、电视晚会、综艺节目为“打开方式”一样,这些都是戏曲跨媒介传播的载体。戏曲传播有其独特性和使命感,在艺术表达和愉悦人心之外,戏曲的传播是“传承”的重要一环。
戏曲需要守正创新,微短剧也应该利用自身的形态优势激发更多的潜能,戏曲与微短剧可以互相成就,更好地切中时代脉搏,绽放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