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北京研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国粹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画篆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聚焦非遗文化 焕发时代光彩!黔东南州“非遗+”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24 08:29:58 人气:3858 来源:新闻资讯

4月21日,广东佛山市民张女士到黔东南州黎平县旅游时,慕名来到了肇兴侗寨的“谷雨节”现场。

在这里,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村歌”大赛上嘹亮歌声、趣味十足的抹花脸等活动令她沉醉其中;侗族非遗传承人用传统手工艺制作出的蜡染、侗绣、银饰等制品,更让她爱不释手。

一根针线、一张绣布,在非遗传承人陆老师的讲授下,张女士和同行伙伴们拿着工具按照老师的指导下料绘图、贴花染色、穿针引线……认真体验侗绣的制作工艺,不到一会儿,就创作出一幅纯手工的栩栩如生新绣品。

“细细观赏一件件精雕细琢的侗族服饰、文创产品,都感觉到侗族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张女士深有感触地说,“侗族刺绣每一个步骤都有学问,能来这里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让我们此行更加有意义。肇兴侗寨融合了生态风光、民俗文化、非遗体验和知识科普,是个值得来的地方。”

image.png

畅游苗乡侗寨、感受民俗体验、见证非遗精粹,是黔东南州坚守文化根基、展现文化魅力,赋予游客更多体验感,增强其文化自信的生动课堂。

作为文化之州,黔东南州共有中国传统村落达415个、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达126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8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70名、州级非遗传承人394人;共有非遗进校园省级、州级和县级示范学校323所,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项78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8项307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9项417处、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90项。

如何依托资源禀赋,让“锦绣黔东南”的非遗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聚焦文旅发展,黔东南州积极探索融合路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在文旅项目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文创产品供给、文化旅游业态以及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非遗+”等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多样化的全域旅游新业态,千方百计为游客带来多元文旅体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重点保护对象非遗项目,黔东南州对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持续开展国家级和州级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不断推动非遗进校园。

image.png

同时,依托本土特色和非遗资源,推出“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和“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两条精品路线,推动“非遗+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提升旅游附加值。

“非遗+旅游”“非遗+节庆”“非遗+体育”“非遗+演艺”“非遗+产业”“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乡村振兴”……时下,从非遗旅游的热度、大众参与的广度,到非遗产业化的发展温度,种种迹象表明、黔东南的非遗正出圈出彩。

image.png

“店内这边是我们搜集的老布片和服饰,这边作为工作室用来做一些客户的辫绣、平绣、搅绣、马尾绣、破线绣等订单。”

4月22日,台江县城姊妹节苗绣工坊内,苗绣手工艺大师石老师拿出和Marni合作的影集向记者介绍时,才知道那标志性的苗族头饰下面的那双眼睛是她的杰作;从2013年至今,她凭借着三分天赋和七分努力,获得了无数的奖项与荣誉称号,不仅还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博物馆浩邓苗族民间博物馆,还收藏了不同年代的民族服饰和绣片共计1800余件,石老师感叹道,“姊妹节这几天,现场体验的人爆满,非遗真是遇到了好时代。”

一直以来,传承后继乏人的矛盾在非遗上尤为突出,现如今,通过逐渐与市场结合,非遗正在带动更多爱好者成为从业者、传承人。

在黔东南州,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均设有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办五年一贯制民族文化传承班,每年还定期开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其中凯里学院作为贵州省4所入选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高校之一,2023年成功开办了银饰、蜡染、刺绣等共20余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200余人,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专业指导,又为全州非遗保护传承打造出了一支支后备生力军。

在今年年初的第18届名古屋中国春节祭活动中,凯里学院“民族文化传承班”的苗族侗族传统音乐舞蹈表演团为大家带去了侗族大歌《蝉之歌》、侗族大歌《布谷崔春》、侗族琵琶歌《丢就不见长相思》、苗族芦笙舞《南猛芦笙舞》、苗族舞蹈《锦鸡舞》、苗族歌曲《迎客歌》等精彩节目,赢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期间,还精选苗族蜡染、刺绣、银饰等国家级非遗手工艺产品赴日展览,更好地展示该校非遗传承人培训、传承的丰硕成果。

作为百节之乡,黔东南州每年有苗年、侗年、姊妹节、吃新节、鼓藏节、谷雨节等各类节庆活动390余个,万人以上大型节庆活动120余个。

对此,黔东南州利用节庆赛事“流量”,以“非遗+创新设计”“非遗+时尚元素”,推动传统工艺品生产,推动“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转型升级,线下设置非遗特色产品销售、体验区,线上直播集中展示非遗文创产品,实现了非遗从产品输出向品牌输出的转变;其中,“村BA”“村超”已涌现260多个非遗精品节目,3万多人次的群众啦啦队现场参加“非遗秀”,带动了台江、榕江两县销售非遗文创系列产品超过2000万元。

image.png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如今,“非遗+”的不断融合,不仅催生了黔东南州更多独具文化意蕴的旅游产品,创新了旅游业态,丰富了旅游供给,还使非遗文化通过旅游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2023年,黔东南州成功创建并被正式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新推出了“魅力黔东南多彩非遗体验走廊”“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 “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等以非遗为主题的体验游、研学游产品,还通过打造“千村百节”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增强非遗传承的发展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非遗+’这篇文章,继续打造更具品质、更有温度和诗意的旅游胜地,让非遗‘活’起来,旅游‘旺’起来,从而促进全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