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北京研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国粹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画篆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竹韵艺术,交错之美

发布时间:2024-01-11 08:56:36 人气:3133 来源:新闻资讯

东阳竹编

竹韵艺术,交错之美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Dongyang Bamboo Weaving

image.png

《望月楼》

在中国文化里,竹子具有许多重要意义,它是谦虚为怀的翩翩君子,它也是生命理想与真实精神的标志。作为竹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的竹编艺术古老而神奇,是一门集竹的本质、竹的气节于一体的编织艺术。早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用竹来编织器具。同时,竹子更是从过去开始便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论是建筑、编织、雕刻、造纸等无一不在。

只是看似柔软的篾丝,依然有着属于竹的坚韧,在交错编织之间,手艺人指尖纵横划下的深刻纹理,是为创造完美竹编的坚持。

东阳竹编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竹席、菜篮、斗笠等是东阳每户人家常见的竹编器具。据清代康熙年间《东阳县志》记载:“笙竹软可作细篾器,旧以充贡。”东阳竹编在清朝成为朝廷贡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顶峰。东阳竹编工艺品制作精巧美观、实用大方。2008年,东阳竹编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image.png

东阳竹编作品

image.png

浙江东阳,以历史悠久、行业广泛、工匠之多以及技艺之精湛而声名远扬。东阳竹编更是与东阳木雕一起并肩闻名于世界。东阳自古以来就有“竹编之乡”的美誉。东阳竹编的繁盛与其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联,据明隆庆《东阳续志》记载,东阳有十八种竹类,丰富的竹资源为东阳竹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开创了东阳竹编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造就了各时期一批批知名的竹编名匠。

image.png

东阳竹编主要以本地的水竹、金竹、毛竹等天然植物为原材料。宋代,东阳竹编以制作元宵灯彩而著名;明清时期,竹工艺品被选为贡品,发展迅速;到清末民国初年则达到鼎盛,那时东阳竹编技艺已相当成熟;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局势动荡,竹编艺人流离失所,因此,竹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策放宽,竹编也因此枯木逢春,得到恢复与发展。

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清末民初的东阳竹艺大师马富进,他曾凭借一双巧手编织了一对活灵活现的托篮、两枚蜜桃、一只肥鸡,受到了咸丰皇帝的赞誉,自此名满天下。

1915—1929年,马富进编织的竹编工艺品在世界商品博览会中屡获大奖,也正式带领东阳人民走向了以竹编工艺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1949年以来,马富进编织的竹编工艺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东阳竹编事业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以来,东阳市成立了73个竹编生产加工点,更有国家级竹编工艺大师的作品享誉世界,如中国竹工艺大师何福礼的《九龙壁》、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蔡平义的《渔翁》、中国竹工艺大师卢光华的《兰亭序》等作品,竹编工艺不断创新、日益精进,缔造了中国竹编工艺的一个又一个传世佳作。

image.png

色彩表现

传统的东阳竹编设色,一般用朱、黑、黄加金线四色,单纯、古朴、大方,给人们一种富丽、庄重的感觉,当下东阳竹编仿古产品和器皿器具类作品中,仍较多地采用这种传统设色方法。当代东阳竹编的设色,在继承传统设色方法优点的基础上,讲究“同一色调,少量对比”,追求庄重大方、和谐恬静、淡雅清新。

image.png

传统的东阳竹编设色,一般用朱、黑、黄加金线四色

“同一色调”,就是根据创作意图和美学原理,以相近的两三种颜色作为作品的主色调,如利用竹的本色作基调,参差立棕、淡棕或黄棕,形成总的暖色基调;“少量对比”,就是采用诸如穿插几条色差较大的黑色篾丝等手段,达到提神醒目、画龙点睛的效果。东阳竹编的设色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红配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白比黑,分明极。”这组广为流传的设色口诀,概括了东阳竹编设色的基本规律。

造型设计

传统的工艺竹编基本上由艺人各自完成创作,大都通过腹稿心算默记边做边改完成创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设计。到工厂化生产的计划经济年代,随着工序分工的细化,工艺竹编分化出了设计、剖篾、编织、造型装配、着色油漆等工序,设计作为作品创意的首要任务,得到强化和重视。东阳竹编工艺厂设立了设计研究所,调集精兵强将专门从事创意设计。

制作工序

1.创意设计:指把作品的构思创意通过画稿或文字表现出来的过程。 

2.造型脱胎:对于人物、动物类作品,需要通过制作泥稿小样、泥塑、翻外模脱内胎,制成胎模。 

3.选材取料。

image.png

4.剖篾制丝:将竹子制成相应的竹丝、篾丝和竹板竹片。 

5.防蛀防霉处理:防蛀防霉处理可以根据不同工艺手段和要求在取材、篾丝制作的不同阶段进行。 

6.编织:是工艺竹编的主要工艺流程。指根据创作要求运用不同规格的篾丝,篾片,以多种多样的编织技法使作品成型的过程。 

7.收口和造型:完成编织以后,根据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技艺手段完成整体造型。比如席子编织,需要对边缘做收口拉齐,将作品定型。又如篮子,不仅需要收口,还要做“角口”,装配提手和篮底支撑加固的配件。由于工艺竹编千姿万态和无穷变化。决定了收口和造型工艺的复杂性和难度系数要远远高于竹丝编织的难度。因此,这道工序是最能够体现艺人真功夫的地方。 

8.着色和油漆:着色可以在完成编织成型后与油漆同步进行,也可以先将篾丝漂白、着色后编织。对篾丝的漂白或碳化处理也是一种特殊的着色手段。 

9.装配后道:装配后道工序包括整体组装(装裱)、配件组装、质量检验等。

分 类

东阳竹编可分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器皿器具类、以欣赏功能为主的陈设欣赏品类和建筑装饰三大类,体现了实用性与欣赏性的完美结合。实用类主要有篮、盘、包、箱、瓶、罐、家具等多种多样,欣赏和装饰类则多以构图简洁的人物、动物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题材。代表作有马富进百年精品“提篮”,国家级珍品“九龙壁”“渔翁”“香炉阁”等。

image.png

国家级珍品“香炉阁”

image.png

作为东阳竹编界的技术权威,东阳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掌握着千余种竹编技法。上世纪80年代,由他主创编织的大型竹编《九龙壁》就融合了150余种技法,其中的“鳞形编织撮花”、“反穿圆孔六丝”等技法由他独创。这件作品后来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列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但大师的任务并不止于传承,更注重于创新。在何福礼的自我加压下,目前已有百余种竹编新技法问世。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东阳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何福礼,5岁起学艺,与竹为伴60多年。何福礼一生的主题,就是如何做出更精美的东阳竹编。从少年,到白头,择一事,终一生。何福礼肩负“百工之乡”的重托,九次前往北京故宫进行修缮工程。何红兵是何福礼的儿子,是东阳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和父亲一样,也是第九次去故宫参与修缮工作了。

“把故宫修缮这项事业,一代代延续下去,后继有人。”何福礼觉得,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传承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一生燃烧到极致,这是每一位匠人的执念;比极致更可贵的是,留下火种的匠师之风。觉得自豪,他认为,故宫里的作品,出于当时全国最顶尖工匠之手,能被选中去故宫参与修缮,就是对东阳竹编技艺的一种认可。

image.png

东阳竹编工艺历经千余年的洗练,其作品已达美轮美奂境地。早在1915年东阳竹纺工艺就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赛会上获奖。1984年创作完成的大型竹编屏风,以其高超的编织技艺,获得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被列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而永久保存

经过历代东阳竹编艺人的努力,竹编工艺还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巧妙地与园林建筑、室内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在西湖阮公墩、杭州花港公园、德国汉堡市“新北京酒家”等处,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以富丽中显淡雅,清幽中含华贵的独特风格,为世人所称颂。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艺也在不断革新。现代人对竹编产品设计的审美要求及标准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上,而是融入了更多现代的创新思维与现代元素。

2018年秋,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东阳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为特聘教授,并在创意设计学院开设“何福礼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旨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传承与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推动学生传承传统技艺,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中华优秀文化,如点点星光,代代相传。

何福礼传承人何红兵用前半生不断磨练自己的竹编技艺,在抖音电商成为非遗好物代言人,通过抖音传播竹编文化,并且通过抖音电商促进作品销售,让更多喜欢竹编的人能够真正拥有竹编作品。他的后半生,希望能让整个竹编产业发扬光大,让大家都能体验到竹编文化。这是兴趣,也是使命。而大师意味着肩负传承的重任,“不能说我们这一代生活过得去就可以了,而是要下一代、下下一代比我们做得更好,才算真正的大师。”

据抖音《2023年非遗数据报告》显示,80、90后年轻人分别以35%和26%的占比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力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商品的购买率较去年同比增长668%,00后更是以959%的购买率高居非遗好物成交额榜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推行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