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北京研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国粹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画篆刻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非遗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传承国粹从娃娃抓起

发布时间:2023-11-02 10:20:44 人气:4590 来源:新闻资讯

9月26日,由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悠悠本草香——天津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2023年新篇章启动仪式在河西区平山道小学隆重举行。市教委体美劳教育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张健青,市卫生健康委中医处处长于春泉等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天津31所学校参加启动仪式。

自2021年起,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和市教委共同下发了多个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关文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天津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2021年、2022年已有16所中小学校参与,创建完成5所示范校。

启动仪式上,中医药进校园优秀示范校代表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实验学校、河西区平山道小学介绍了中医药文化的成果和经验。示范校的学生现场进行了学习成果展示。天津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代表对基地的情况进行宣传推广。

于春泉处长表示,我们从娃娃抓起宣传中医药文化,各校通过中医药文化角、百草园、中医药社团、思政课、选修课、中医药研学科普游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参与中收获中医药文化知识与技能,激发孩子们爱中医、学中医的兴趣,增加学生对祖国医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下一步,市卫健委与市教委会继续携手,在两年来摸索出的教学模式基础上,以点带面,扩大参与学校数量,使更多的学生受益,让中医药文化惠及全民健康。

中医药文化进入校园,传承国粹助成长!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是打开中华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以加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青少年思想素质,有助于文化传承,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势在必行。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对于加强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文化自信、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具有重要意义。

此文围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从必要性、发展现状和对其教育模式的思考及建议3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但在中医药文化推广过程中,出现了相关教育工作者化素养不足、青少年了解程度浅等一系列问题。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效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尤其未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普及,落实相关政策和改革教育模式亟待不断探索并予以完善。

image.png

一、推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1.落实相关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在中小学生教育中的发展普及。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把中医 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

2020 年,张伯礼院士等多位人大代表在两会 上提出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中医药元素等众多教育措施。

2021年 7月,国家提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机制初步建立,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不断加强,推动实现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2.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就是坚守和弘扬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不只是教学生简单的中医药小知识,更多的是向他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义务教育阶段普及和推广中医药文化,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还可以有效增进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了解,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青少年的核心素养。

3.促进中医药文化发展

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人们一味追求快速见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只能用来养生,不能用来治病”“中药太苦了,也不管用”等说法甚嚣尘上,中医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目前,青少年很少、很难接触到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这得使中医药的普及和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

面向中小学生推广中医药文化,将中医基础理论编写成故事,并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加以传授,逐步地引导与培养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为中医药专业积聚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4.利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

中医药文化中不只有祛病延年的知识,更包含着“救世济民”的价值追求和坚守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儒家精神等优秀品德。

在中医发展史上,扁鹊为百姓看病除疾、张仲景坐堂应诊、孙思邈不分贵贱贫富皆如至尊等中医名家的崇高医德故事,都可以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素材。

中医药文化在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作用,有助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落实。

5.引领学生注重身心健康

中医学中蕴含着古往今来历代名家的智慧传承,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

以及“未病先防”的防预观、“象思维”的思考观、“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大局观等中医传统思维方式;还有流传下来的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和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传统健康疗法。

这些对于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引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育发展现状

面对全国上下大力提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乐观形势,中小学教育界专家提出,市场上的中医药教材及读本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教学目标。

尤其在教材选择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使用现有的大学生教材进行讲解,对中小学生而言接受起来难度较大。

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北京、浙江、江西、河北等地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较为活跃,刊发新闻数量和频率较高,这些地区针对以上问题已采取如下措施:

北京市率先开设试点,采用多种方式、搭建了众多传播平台,通过开展校内趣味课程、线下校外实践活动以及家庭熏陶等方式,传播发展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2021 年,北京市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与健康》一书,由国医大师路志正担任主编,专业知识权威,并采用大篇幅的彩印图片,设计有趣的动漫人物,呈递进式深入,让中医药文化潜移默化地深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浙江作为全国首个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的省份,已于2017年组织相关部门编写出版小学中医药教材,并将其纳入省内各地区通用的课程教材,明确规定在小学五年级开设此课程,正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在继续组织编写出版相关的初、高中教材,更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进行更科学的教育启蒙。

目前,中医药这门课程已经在 1 年内实现了全省大范围覆盖。同年,江西省也开展了中医药课程教学的试点。

在南昌市湾里区湾里一中、湾里三小开办了首批中医药文化教育实验班,贯穿九年义务教育。该实验班除理论课堂教学外,还开设众多有趣的中医药课外实践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推动中医药的传播。

此外,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当地学校聘请了高等教育专业教授,为试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授课。河北省2021年下发文件《河北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实施“育苗”计划、“助苗”计划和“强苗”计划。

全省各地区力争在 2025年实现每市都有中医药特色中小学学校,形成“三内、三外、三巩固”的河北省内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校园教育模式。

三、中医药进校园引发的思考以及建议

1.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难以把握中医药课程教育的度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省份开设中医药选修课但不列入考试范围,这种把中医药基础知识作为读本选修的教育模式,虽然使中医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播普及,但却难以得到学生、家长的重视。

部分省份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对中医药有兴趣,直接将中医药知识强制纳入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育发展模式也具有一定弊端。

如: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易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等,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说考核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若没有科学有效的中医药课程的考核体系,会导致该课程无法长时间存在于中小学生的课堂,从而导致计划落空。

1.2 缺少具有中医专业素养的执教人才

开展中小学中医药课程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执教人才,执教者必须具有相关专业内容的知识储备,还要掌握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

而目前全国各个地区现状是缺少这种高素养执教人才,现阶段推广中医药课程中的大部分执教者是从其他学科教师中选拔出来的。

这些人员大多不具备科学系统的传统中医知识理论体系,仅仅通过短期的简单培训后,便面向中小学生教授中医药知识。

另一部分执教者,是来自大学校园里的中医相关专业教授,具有丰富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聘请他们为中小学生上课。

虽说确保了课程的专业性,但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接受知识的强度与大学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况且这类师资力量较少,教师精力有限,长期聘请专业教授在小范围内可行,但很难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

1.3 课程教学大纲及标准的制定参差不齐

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每一门学科教学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都需要精确严谨的教学大纲以及评判标准作为支撑。

教学大纲是专家学者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授课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查学生学习成果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可以说,如果缺少了教学大纲的指引,那么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内涵。

课程标准则是教学大纲更进一步的深化,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都进行了更加明确和详细的叙述。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开展中医药常识课程的教学中,如果仅有教材却没有相应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的指导,就会造成不同学校采用不同的教学标准,同一本教材却有不同教学重点等现象。

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那么推广中医药文化的教学质量也就不尽如人意了。

1.4 缺少一贯式教学梯度

教育教学应当具有一贯性。中医药课程仅在部分阶段开设远远不够,而是应该贯穿于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甚至延伸至高中教育阶段。

其中在每个学段都应该要求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考核通过,并且学段与学段之间也应该有一定的承接关系,针对毕业年级和各学段一年级采取承上启下衔接课程。

任何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都不应该是短时间急功近利的,而应该是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故在中医药课程的教学中一定不要忽略教育的连贯性,应该采用科学有效的连贯教育模式,鼓励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2.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引发的思考建议

加大力度鼓励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应培养更多具有中医药文化素养的教师,完善中小学生相关教材内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

全国范围内统一有序地将中医的理念及精华融入其他科目的教材设置和日常教学工作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选择性地开展中医药专业课程。

各地区的各中小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生真实情况等,灵活科学地制定出符合当下师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可行性方案。

本文提出2种教育模式:“6+3+3”连贯式中医课程教育发展模式和培养中医药兴趣爱好“课程中医”教育发展模式。

结语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凝集着中华民族深 邃的哲学思想和历经考验的健康养生理念,具有崇高的精神内核和丰富的教育内核。

以后应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医药健康科普知识,提升学生们的文化自信与健康素养,让广大青少年在中医药文化熏陶教育中健康成长。

中医药文化知识进课堂的一个基本定位是帮忙不添乱、减负不加负,最好的期待是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补充和组成部分,为提升中小学素质教育增添一抹新意和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