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嘉峰:小小竹丝,编出人生精彩
发布时间:2021-11-06 18:45:51 人气:312 来源:非遗传承人
刘嘉峰用竹丝编织茶具。简朝龙摄
刘嘉峰创作的瓷胎提花竹编龙纹梅瓶。刘嘉峰供图
刘江设计的瓷胎竹编莲蓬系列花插。刘嘉峰供图
工具架上,整齐地放着勾刀、匀刀、刮刀、分丝刀、篾尺、卡尺、一字刨、锥子、篾剔……
74岁的刘嘉峰拿起自制的“剖丝神器”排针,左手轻按竹片,右手运行排针,沉稳地从竹片上划过。奇了,1厘米宽的竹片,居然被剖成32根均匀的竹丝,每根细如发丝,薄如蝉翼,宽度仅0.3毫米,厚度仅0.02毫米。
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笔者有幸一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渠县刘氏竹编”传承人刘嘉峰师傅的剖篾绝活。正是这手绝活,成就了他独特的竹编艺术。
苦练剖篾绝活
1946年,刘嘉峰出生于四川渠县静边镇一个偏远乡村。家乡盛产慈竹,乡亲们大多会用竹子编制背篓、箩筐、簸箕、篾扇等生活用品。刘嘉峰从小就对竹编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跑到篾匠师傅跟前,看他们灵巧的手在篾丝间穿梭。7岁那年的夏天,刘嘉峰到舅舅家玩耍,3个舅舅晚上收工回来都在月亮坝里编篾扇,他看得心痒手痒,就缠着舅舅教他编篾扇。在舅舅们的指导下,刘嘉峰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件竹编作品——纳凉驱蚊的篾扇。
从舅舅家回来的第二天清晨,刘嘉峰第一次自己砍倒了一棵竹子,尝试划篾。划篾的工序是不断用篾刀将竹子对开:一剖二,二剖四,四剖八……一直剖到所需要的宽度。然而,第一刀下去,竹子就跑了偏。划出的篾片宽的宽、窄的窄,厚的厚,薄的薄。一根竹子还没划完,篾刀把左手拇指划破一道深口子,鲜血直流。篾片也锋利如刀刃,把手掌、手指划开几道口子。
7岁的刘嘉峰已经有了不服输的性格,竹子越不听话,他越想征服它。伤疤没好,他又去山上砍竹子,继续练习划篾,划废了再去砍。渐渐地,竹子越来越听话,想让它多细就多细,想让它多软就多软。
刘嘉峰开始练习编织山水、花鸟图案。到了中学时期,他已经能在一把篾扇上编出10到20个汉字。这样的扇子一传开,乡民们把刘嘉峰称为“神童”“编扇第一高手”。乡粮站、学校、乡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纷纷登门,向他定制竹扇。
刘嘉峰借鉴被面提花的编织原理,经过反复尝试、研习,发明了竹编“提花编织法”,能够编出明暗不同、层次分明的复杂图案。他还去自贡参观学习“龚扇”技艺,得到“龚扇”第三代传人龚玉文指导,将“龚扇”编织法的精华吸收进自创的提花编织法中。
1973年,刘嘉峰编织出第一把与自贡“龚扇”一样精致的竹丝扇,被四川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看中,签订了20把扇子出口合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渠县第一个出口产品订单。为了让他专心完成任务,这年6月,刘嘉峰被调到县二轻局工作。花了两年时间,他编成了20把扇子,按时出口国外。据说,一把扇子可以换一辆外国小轿车。
竹编技艺能带来这么大价值,让刘嘉峰感到惊喜和兴奋。从此,他更加潜心钻研竹编,努力创造新工艺、新产品。1980年,渠县工艺美术厂成立,刘嘉峰担任厂长。2001年,该厂更名为四川刘氏竹编工艺有限公司。
创新竹编技艺
走进“刘氏竹编”艺术品陈列室,琳琅满目的竹编字画、瓷胎提花竹编艺术品、双面竹丝编画等映入眼帘。不管是平面画还是包裹在瓷胎上的作品,都格外细致生动,仿佛是用画笔绘就,很难想象是竹丝编织而成。
刘嘉峰研发的分层刮刀和排针,能制作出细到0.3毫米、薄到0.02毫米的竹丝。这是他给自己定的划篾标准,机械师傅的游标卡都无法测量它的厚度。正是这样细而薄的竹丝,在刘嘉峰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
站在一幅平面竹编画前,刘嘉峰说,这是他自己构思的画作,名为《天堂》。画的背景是四川九寨沟的秀美风景,一群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居于其间,有的在爬高,有的在吃竹叶,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他说:“这样自由而快乐的生活,是我们老百姓向往的天堂。”
刘嘉峰指着一幅白度母竹编画介绍说,这是他近两年最满意的一件作品,代表他竹编艺术的新高峰。
2017年,刘嘉峰在藏区看见一幅清代唐卡,惊叹于其高超的绘画艺术,想用竹编再现这幅作品。画中的白度母肌肤洁白,身穿五色丽质天衣,项挂珠宝璎珞,头戴花蔓,端坐莲台,佩戴耳环、手钏、臂圈、指环、脚镯等,装饰繁多,要用竹丝编织出来,难度非常大。
但刘嘉峰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越难他越来劲。他在每平方厘米编织48根竹丝的基础上,创新运用了通经断纬、挑压穿插等特殊编织法,将原来的二层平面编织改为三层编织。花了一整年时间,刘嘉峰终于完成了一幅与原画同样规格的竹编作品。竹编画上的白度母端庄慈祥,配饰繁丽,堪与原画媲美。
这幅作品刚完成,刘嘉峰就带去北京参加首届世界竹藤大会竹工艺博览会,获得金奖。在博览会上,刘嘉峰被授予“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称号,这个荣誉全世界只有8人获得。
从事竹编几十年,刘嘉峰的作品在国际国内展评中获奖70余次。他还主持编写了国家轻工行业的平面竹编工艺品标准。他研发的“竹编系列新产品”通过国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获得了许多海外订单。
致力传承推广
在“刘氏竹编”产品展厅,笔者看到各种雅致而实用的竹编产品:瓷胎竹编茶具、瓷胎竹编花插、竹编单肩包、竹丝发簪等。“这些都是我儿子刘江设计的文创产品,很畅销,今年已创收1000多万元。”刘嘉峰说。
提起儿子,刘嘉峰颇为自豪。刘江出生于1977年,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毕业后,在北京从事设计工作。2010年,刘江同妻子一起回川,在父亲的公司负责产品设计。如今,他已是“渠县刘氏竹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刘江为传统竹编工艺品植入现代审美观,追求简洁、自然、个性化。以前的瓷胎竹编都是在买回来的陶瓷成品上进行编织,刘江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自己设计陶瓷器样式,进行定做。原来竹编茶具都编至杯口,喝茶时嘴唇会含住竹丝,且不好清洗。刘江改为编至杯身一半,实用性更强。刘江设计了数十个系列产品,包括竹编包、发簪、竹根、竹雕等新产品,上市后极受欢迎。
刘嘉峰最引以为豪的是亲手培育出5个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除了儿子刘江外,还有李春梅、鲁丽竹、李琼、易勤,他们都在刘氏竹编公司工作。
刘嘉峰办公室隔壁是一间平面竹编字画精品工作室,他的两个徒弟李春梅和万宗渠正在里面忙碌着。李春梅双手娴熟操作着挑针和竹隔片,在手指翻飞间,竹丝渐渐形成生动的画面。
“1987年我刚中学毕业,就进了师傅的竹编厂工作,一直干到现在。”李春梅说,师傅刘嘉峰教徒弟很认真,他看了徒弟完成的作品,会像老师批改学生试卷一样给作品打分。李春梅每次都能得90分以上,后来刘嘉峰就让她编织精品字画,还让她带徒弟。她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曾获得国家金奖。
一楼的一间工作室里,刘嘉峰的另一个徒弟鲁丽竹正在指导十几个女青年编织瓷胎茶具。“这些年一直在这里上班,不用东奔西跑外出打工,大家都觉得挺好。”鲁丽竹说。
近年来,刘氏竹编公司累计为当地解决1000多人就业,年产值6000多万元。从2017年起,刘嘉峰多次受邀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走进上海同济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等学校授课。
“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热爱这门技艺,我不担心后继无人了。”刘嘉峰说。虽已年逾古稀,他仍未放下手中的刮刀,致力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竹编艺术品。